近日,济宁市发布2024年度行政执法大数据分析报告,依托济宁市行政执法培训考试、网上办案和执法监督“三平台”以及行政执法统计年报有关数据,围绕执法队伍、职权运行、执法行为、执法效能、三项制度、“12345热线+执法监督”等6个方面,引入2021年以来的数据比对,深入分析行政执法趋势,研判执法监督方向,为部门依法履职、执法效能评估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纠错率、败诉率双下降,权力运行趋于规范
2024年度,行政复议直接纠错率6.41%,行政诉讼败诉率1.53%,均处于低位运行,反映出行政执法权力进一步规范。在强基固本上着力,科学构建执法体系,靶向精准赋权,打通执法末梢,实现了市县乡监管全覆盖。在标准引领上用力,修订通用执法文书,制定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和现场执法、行政检查、应急处置等5类执法用语指引,动态调整“不罚轻罚”清单4.0版和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2.0版,推动执法规范化。在精训强能上发力,健全岗前、岗中、离岗为一体的分类分级分层培训机制,组织1.89万人全员轮训,全省首发3类158项行政执法培训资源库,发布85个正反面案例,组织执法案例案卷“双十佳”评选,促进执法人员素质大提升。
行政处罚、检查双下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4年度,行政处罚案件同比下降38.48%,处罚金额下降37.72%;行政检查案件同比下降36.57%;重点领域罚没收入下降38.29%。强化涉企执法阳光监督。编印《涉企行政检查通用指引》,健全信用监管,推广非现场执法,将523个检查事项整合为 177个综合监管事项,推行“综合查一次”。健全执法监督协作机制。加强与行政复议、法治督察、检察监督的协作,设立企业联系点135家、优化营商环境监测点100家,选聘行政执法监督员311名,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及时改进执法工作。探索“监督+服务”机制。建立事前合规指导、事中柔性执法、事后信用修复,经济影响评估贯穿始终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2024年,全市发布“一业一册”清单349项,开展信用修复2008件,办理“不罚轻罚”案件18704件,不予实施强制措施案件4880件,减免罚款金额3203万元,受益企业3955家,推动行政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12345执法类数量下降,社会满意度稳步提升
2024年度,12345热线推送的行政执法类诉求事项1651件,同比下降21.34%,咨询类工单首次超过执法类投诉,社会满意度同比提高1.35%。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督问效。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开展规范执法工作和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共排查整改涉企执法问题线索236件、突出问题131个,发出罚没收入增长提醒函3份,联合纪委监委组织专项监督4次,抽考执法人员463名,抽查执法案卷1012卷,制发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22份,以高效执法监督。
同时数据也反映出我市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还存在难点堵点痛点,例如职权履行率偏低、执法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涉企执法统筹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市县乡三级监督人员配比与执法任务量不匹配等。
下一步,济宁市将围绕规范涉企执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主要任务,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采取更实举措开展集中整治,与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相衔接,让企业和群众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