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回望2024“专栏今日刊发《以执法监督之笔,谱写法治为民新画卷》,让我们一同踏入这些珍贵的“迹”忆之中,回望那些难以忘怀的瞬间……
2024年,济宁市司法局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到加强教育培训,从强化执法监督到推进文明执法,一系列举措不仅让行政执法更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也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执法的温度和力度。这一年,济宁市行政执法质效和群众满意度实现了“双提升”,一幅法治为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一步都蹄疾步稳。市司法局配合编制部门稳步有序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好执法主体认定、执法人员清理、执法事项调整等一系列法治协调工作。在乡镇(街道)赋权工作中,指导任城区、汶上县制定镇街赋权事项清单,事项承接率从66.98%提升到100%,确保权力精准下放,让基层执法更有底气。
同时,大力推进行政执法协作,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衔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行政执法协作机制,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让执法更加高效、协同。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完善,更是为执法工作筑牢了法治根基。
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提升执法质量的关键举措。济宁在全省率先印发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出台的“不罚轻罚”清单4.0版和“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2.0版,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了柔性执法的具体指引,也让执法更有温度。
在涉企行政执法方面,召开全市涉企执法阳光监督工作现场推进会,印发《涉企行政检查通用指引》,探索“综合查一次”改革,推行联合检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非现场执法。这些措施有效避免了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随意检查,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执法的“减负”。2024年,全市重点领域涉企检查、处罚实现“双下降”,企业负担轻了,发展劲头更足了。
创新行政执法方式,打造“执法+服务”的工作机制,事前行政指导、事中柔性执法、事后信用修复,经济影响评估贯穿始终。这一年,办理信用修复案件1725件,“不罚轻罚”案件7252件,不予实施强制措施案件73件,减免罚款金额1159万元,受益企业3955家。这些数字背后,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是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的生动体现。
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质明显提升。执法人员是执法工作的“主力军”,队伍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执法的成效。健全完善的行政执法人员标准化、制度化培训机制,岗前、岗中、离岗为一体的分级分类培训,确保了每位执法人员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履职尽责。
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计划,全市1.89万余名行政执法人员完成60学时的全员轮训任务。制定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用语指引,建立行政执法正反面案例发布制度,发布正面案例54个、反面案例15个,切实加强执法行为规范和廉政警示教育。通过这些举措,执法人员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意识。
此外,济宁还率先在全省发布了首批行政执法培训资源库,包括培训基地、现场教学点、培训课程等3类158项,推动全市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共提升,为执法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拧紧执法公正、规范的“安全阀”。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联合市委编办印发通知,明确部门执法监督机构职责定位,加快构建“块管通则、条管专业”的执法监督工作机制。
联合市纪委监委、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涉企执法监督4次,覆盖全部县区和11个执法领域,抽考执法人员463名,抽查执法案卷1012卷,发出罚没收入预警函3份,制发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22份。这些举措以高效执法监督推进严格规范执法,让执法监督真正“长出牙齿”。
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的融合贯通,建立健全与法治督察、政府督查、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检察监督的协作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热线合作机制,构建执法监督合力。畅通企业诉求表达渠道,建立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135家、优化营商环境监测点100家,选聘行政执法监督员311名,积极构建协同联动、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执法监督工作新格局。
过去的一年,市司法局以法治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稳步推进的执法体制改革,到成效显著的规范化建设;从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到持续完善的监督体系,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每一项举措都贴近民心。
行政执法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未来,市司法局将不断探索创新,加强执法监督,以改革为笔,以规范为墨,继续谱写行政执法质效提升与群众满意度增长的法治为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