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金乡县司法局以全面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导,以创建“无讼无访村居”为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积极探索创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着力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普惠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和服务。
一是突出“八好”标准,开展“无讼无访村居”创建活动。按照组织领导好、工作机制好、法治宣传好、网格排查开展好、预防化解好、“智慧民调”应用好、基础建设好、维稳成效好“八好”工作标准,动员组织各司法所、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无讼无访村居”创建活动。建立网格员定期排查,智慧民调录入上报,人民调解员、村新乡贤、村法律顾问联合调处的新模式,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就地解决。鼓励引导群众通过先行调解等方式以调促和、定纷止争,促进村居向“少讼少访”“无讼无访”转变,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格”,难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将一般性的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二是突出品牌建设,扎实开展人民调解“双提一强”活动。组织开展提升“和为贵”人民调解室品牌效应,提升“智慧民调”系统应用效能,强化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双提一强”活动,指导镇街、村居不断完善“和为贵”人民调解工作室规章制度、档案资料和日常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和”文化内涵。积极推动调解文化的创新实践,相继总结出“六和”“六信”“打开和谐钥匙之六步调解法”等七个调解文化体系,广泛运用于不同类型的调解室文化建设,不断打造“有特色”“个性化”的调解文化品牌。积极探索“和为贵”调解室的实体文化建设,打造了“钥匙”形、双圆形、外圆内方形、“S”型、“太极”形和象征诚信寓意的调解实体平台,将调解的精神文化与调解的实体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渲染了“和文化”的氛围,不断拓展“消气解怨、互谅互让、事了人和”的调解空间。积极推行“智慧民调”网上信息采集、排查研判、调解受理、统计报送、预警分析、考核督查的大数据支撑应用,着力推进人民调解从传统的“三头”(床头、村头、田间地头)调解到互联互通的“三屏”(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调解的模式转变,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今年以来共录入“智慧民调”系统纠纷和调解信息1432件。全力推进专职人民调解员选聘工作,从全镇择优选聘经验丰富、素质高,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员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目前,共选聘镇街专职人民调解员27名,实现了镇街专职人民调解员全覆盖。
三是突出创新意识,创建“无讼亭”。在有条件的村居文化广场打造“无讼亭”,在无讼亭的上方,制作悬挂张贴孔子“和为贵”儒家思想、金乡“鸡黍之约”诚信文化、申明亭民间民调制度、六尺巷礼让的美誉故事等传统调解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战略、讲文明树新风宣传知识,使“无讼亭”成为鲜明特色的人民调解文化宣传阵地,让群众一踏进“无讼亭”,就受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感化,就感受到新时代文明新风。此外,调解员通过在“无讼亭”与群众“谈事谈心”“以案释法”等,积极引导群众礼让促和、向和向善。
四是突出示范引领,充分发挥新乡贤和调解团队的民间调解优势。选聘21名人民调解员为全县首批专家库成员,推进人民调解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按照品行优、威望高、口碑好、热心乡村公共事务和群众公认标准,将新乡贤纳入调解志愿者队伍,提高调解工作成功率与满意率。推行人民调解“3+N+1”矛盾纠纷化解模式,以镇街为单位,分别建立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经济纠纷调解团队,对受理的纠纷,按照纠纷类型,选择相应的调解团队,调解团集聚智慧和力量,提出调解意见,促进了纠纷案结事了,事了人和。现共聘任新乡贤472人,聘任儒学顾问17人,各镇街共有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经济纠纷调解团队246人,公调对接、校园民事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大蒜仓储纠纷调解团队49人。
五是突出“以案释法”,做好调解工作总结交流。配置“以案释法”调解案例书架,摆放枫桥经验典型案例、不同纠纷类型的调解案例与法律应用书籍和中国法律服务网发布的典型案例、全县调委会调处成功的典型案例等资料。在调解过程中,通过以案释法、以案析理的方式,向当事人讲解因类似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的案件,引导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有助于调解顺利进行和案件的成功调处。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总结交流,对司法所报送的人民调解案例及时进行编辑、整理,及时上传县局门户网站和微信基层工作群,供各所学习交流。另外,组织做好司法部人民调解大讲堂视频培训会的收听收看,购置专门培训资料和书籍,做好有关工作的培训和学习,促进调解工作提质增效。